如何定义用户角度
那些“理所当然”
UCD,UED,我们定义了太多用户模型的设计理论,看上去是那么的成熟与规范;我们擅长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,认为只要把“别人”换成“用户”,就是站在用户角度思考;我们尝试去设置不同的认知能力,以此来模仿不同类型的用户……
我们都是戴着放大镜的
放大镜能让我们把事物看到更清楚,同理,通过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对产品的了解,我们看产品会更加透彻。我们已经(Xi*2)惯了戴着放大镜,可以一眼看出别人产品的瑕疵;面对别人的疑问时,我们会顺口说出堪称完美的理由,并在心底鄙视那个人的无知;我们很熟练的使用着产品的各项应用,沉浸在产品“良好的用户体验”之中;我们会编写出详尽的用户手册,一步步的指导用户来使用产品,“这下用户该没有疑问了吧”,我们为了这句话一步步的去添加详细步骤
思考是一面凹透镜
放大镜会让我们的视野变短,于是我们为自己配了一副“度数可调”的凹透镜,于是远近视野都可以应付自如。我们设置等于凸透镜的度数,来获取和用户一样的“正常视野”;我们设置大于凸透镜的度数,来模拟对手甚至行业的视野;我们把它们组合成防盗门上的猫眼,于是就成了专家,有着无比宽阔的视野,并预测着一个又一个行业热点
那些“有色镜片”
每个人的眼镜都是有颜色的,尽管许多人都不会承认。价值观,心理期望都会影响眼镜的通透度,甚至我们学的教材,网上看的文章,无一不透露着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
如何去定义“用户角度”——
用户是“不戴眼镜”的
有了用户一样的视野,就能真实表达用户的需求么?不,用户是不戴眼镜的,而我们却戴了两层眼镜。抛开专业知识,停止思考,这就是用户角度。真正做到这点很难,所以有人去观察小孩子,尝试从中找出典型的“用户角度”
抓住那一瞬间“用户的感觉”
已经形成的观点,会在大脑意识之外,我们无法不被这些观点影响。但意识比本能还是落后一点点,抓住意识没跟上来的那一瞬间,或许大部分都是茫然,但那就是我们的用户角度
当我们抓起MP3,那一瞬间发生了什么?我们是想听歌,听自己喜欢的歌。紧接着知识和思考跟上来,告诉我们要先开机,然后打开列表选择哪些是自己喜欢的,然后……
当然,如果我们满足了“想起MP3之前”那一瞬间的需求,就改革了现在的iPod
当我们打开 word,或许我们只是想把自己的灵感写下来,但接下来才意识到最好在上面加个标题,还得想一个以后便于检索的文件名
用户调查是无可取代的
再多知识,再周密的思考也比不上用户调查,当然,我们不能简单的观察一下同事、同学和家人就应付了事。想好目标受众,在这个用户群中进行彻底的抽样,得出的结论才真实有效
因为我们掌握的太多,复杂的事情往往很简单,而简单的事情却很复杂